关于选校———我的英国教授如是说

2014-05-26

新一季的申请又要开始了。关于择校问题,一部分童鞋很茫然,也来向小编请教。由于人云亦云的观点太多,这两天小编使用了自己的便利条件搜集了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的各位教授老师的建议,算是给大家提供了另一种声音:

咨询的对象是商学院市场投资部的leader和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的主讲师,老头一把年纪了,有一个拉夫堡的硕士和阿斯顿的博士学位,都是Marketing.还是法国一家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企业里有些executive positions,别的就不说了基本各商学院的教授都是类似的背景。我把咨询他时给出的意见和学校其他老师的想法综合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学校为什么要你?

一定要想清楚学校是怎么审核申请者的,他们看我们除了从学生角度出发也是通过business的方面考虑的。现阶段的申请已经基本不会特别困难,除非申请者本身的背景特别差学校难以接受,或者学校项目满员无法再招人。然而鉴于现在英国各商学院的产业化发展竞争如此之强烈,应该没有什么满员一说,基本都是over-recruit.具体例子可以参照今年在读的Aston的Marketing硕士们。所以作为申请者的我们,其实有很大的Bargaining power,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协商,不用慌张,茫然,错乱,等等,说难听点,谁有钱谁就是爷,实际上也就是这么回事

2。关于兰卡发津贴让申请人三周之内回复的情况,老头干脆用sales promotion来分析了他们的动机,说也是学校进行促销让学生有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说白了还是想早赚钱。还跟我说他太太刚买了辆车,其实去年就看中了当时厂家在搞促销,说是只搞一个月他们思前想后还是决心再观望观望,结果一年以后回去发现还是去年那个价,这也跟好多商店on sales forever一样。兰卡总而言之是个好学校,虽然跟其他一些顶级商学院比起来稍逊色了一些,外加地理位置比较偏,其他都是很好的。关于从另外导师口里听来周边企业少,对找工作不利等等,导师说you have to follow the jobs,anyway.所以在哪里读都是一样的。莫非学校建在伦敦金融区就保证一定能找到工作了?

 

 

 

3。名校情节。

WBS,导师又用了买车的例子,说华威就像学术界的BMW.他自己也跟他们的商学院有很多来往讲座什么的。人人都向往的一个地方,比较Prestigious,如同奢侈品,但真正的高昂学费背后值不值这个价格差,和其他相关产品比function好到多少,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导师主攻奢侈品营销,我写论文也是这个题目,所以动不动就把这个理论构架搬出来到处套。很多开上的人觉得买了宝马也就那么回事,但by the end of the day, it's still a BMW.呵呵很矛盾吧。

简历上再好的毕业学校所能做的只是给你一个interview的机会,再帮不了你什么忙,进了公司的门,你就得凭着自己而不是学校的光环往前走,怎么用15分钟来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练习练习再练习,让自己sharp起来。最好的机会就是去参加真正的interview,哪怕是那些你不想要的工作,或者是你觉得根本不会要你的工作,时间允许都要去试,重要的是这样一次一次的踩点中熟悉自己发现自己的卖点,学会展现自己的skill 和personality,要不哪有这么逼真宝贵的机会?就是模拟。

 

 

 

4Academic V.S. Practice。

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很少读硕,即使读了也是基本奔着博去的。小编认识一个Cranfield毕业的英国Marketing硕士,毕业时拿了一个distinction.现在在诺丁汉大学读博平时做助教,老头讲话也没觉得跟其他学校人有什么不一样。英国人真的不是特别看学历。有个教品牌的老师说Cranfield很像我们学校的管理中心,就是给当地中小企业做管理咨询的一个work shop,估计学术方面不如其他老牌学校。老头说所以兰卡和Cranfield比较,或许偏重理论,but academics don't live in the real world.所以要想好了你将来干什么,更主要的是你是谁,话题就又绕回自我提高了。但Cranfield 自己的MKT做得很好,学业工商业届的声誉就不用我废话了,还是能起到sharpen人的作用的。另外我们学校一个南开毕业的教经济的中国讲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Cranfield就是一个生产线,去的都是实干家,制造出来的产品都是打包好了直接上job market的。如果你读硕的目的是job-oriented,就去这里。而且Milton Keynes一带工业企业云集,眼下之意就是就业机会大大提高。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流传,本科或许我们投资的是知识,到了硕士阶段投资的是将来课堂上谁会坐在你身边。大家可以好好斟酌一下。

 

 

 

5。中国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英国就是难,但也不是找不着。尤其营销本身受文化因素制约很多,表达能力什么的就不说了,应该想想我们如何与本土学生相区别,就业市场就是个买方市场。但老头说也有不少他工作过的企业最后在面临外国学生和英国学生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外国学生,其中原因也很复杂,比如跟企业文化的契合度,更努力更勤奋等等,本地学生就业不难,难的是我们要被雇主所青睐就不能做average,必须是没有闪失的good,或者excellent.

大家还有就是要把心态和眼界放宽,老头说when you graduate, the world is yours. 那个南开的经济讲师说也有很多我们小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回国找到奥美一类的满意工作的,所以基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英国的毕业文凭在任何英语国家都是受用的,我们学校还有好多美国人专门跑来读新闻,美国人对英国就有一种深深的迷信,连有英音都先入为主地觉得你well educated.还有这样一种理论说,人们都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可利用的资源去攀不可攀的世界,如果回国或者才是我们能真正自如施展的空间,起点也比从这里从底层做起到最后碰到玻璃天花板的情况要好得多。

 

 

 

关于海归成海待的理论,南开讲师说排除那种洋垃圾读了8年书张不开口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内人的仇视心理,个别国人不把你说得一钱不值踩到脚底下就凸现不出他们自己的伟大。试想这样炒作制造烟雾的结果除了国内本科觉得自己并非不如人倍添一份信心,国内部分对洋大学声誉停留在地理知识的水平的hr觉得自己每天拿各名校简历凑同花顺见怪不怪以外,最主要的是给我们这些海归或潜海归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心理,从而转战他国,或者读一个又一个的硕士,打黑工,论文延期,申请工签高技术移民或以各种方式滞留来企图实现规避就业浪潮,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的受益者是谁?还是国内的就业者吧,少几个人抢饭碗是几个人。听我们学校回去在奥美工作的人说,同事看他们多少还是带着新奇的眼光的,还有进四大的,也有就去小中介每天接电话的,所以还是不好说。看个人,看个人。

 

基本就这么多了,可能个别观点太成熟,希望大家可以有选择的采纳。最后还是以一句最管用的话结尾,发展才是硬道理。